中國制造2025:大數據驅動新價值網絡
2016年07月14日,北京—— 以制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才是保持國家競爭力和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礎-這是世界各國的共識。特別是在經歷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實體經濟的重要性被重新認知,美國、德國、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相繼提出“再工業化”戰略。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也在加快謀劃和布局。中國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著力推進制造強國建設。

制造業作為全球經濟競爭制高點,受到了各國的高度重視。中國于2015年5月出臺“中國制造2025”,大力推進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創新是“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驅動,未來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入融合,制造業生產方式、企業組織、產品模式等都將發生巨大變化。
中國制造業企業同時面臨著內部挑戰和外部環境變化的雙重壓力。從企業內部看,生產成本上升、研發投入不足、生產組織方式較為傳統都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具體問題。從外部環境看,消費者具有更大的主導權,大數據、云計算、移動、社交化、3D打印、機器人等技術發展將顛覆舊有的制造模式,跨界融合、制造業服務化的趨勢也日益顯著。
中國制造業正處于變革與轉型的十字路口。制造業企業必須高瞻遠矚,主動求變,積極順應“中國制造2025”戰略方向,適應市場環境的具體要求,充分把握新工業時代下信息資源帶來的機遇,構建以數據洞察為驅動的新價值網絡。
參與者、產品、生產是價值創造過程中的三個要素。在新價值網絡中,它們均被賦予了“智慧的”的新內涵,并通過協同互聯,形成集制造和服務為一體的全球化價值網絡。本文作者針對每個角色的戰略重點,以及它們之間的協同互聯關系,甄別出企業需要具備的相關核心能力,并運用國內外案例對其進行深入解讀。同時,作者還提出了新價值網絡參考實施路徑,幫助企業根據自身已經具備的能力和戰略目標,確定發展和轉型的路徑。